仿生藝術的起源


仿生藝術(Biomimicry Art)是以自然界的形態、結構、行為及生態系統為靈感的創作形式。它不僅模仿自然的外觀,更探討自然機制、適應策略與動態平衡,並將其轉化為藝術語言。

仿生藝術的思想可追溯至古希臘時代。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曾探討生命機制,啟發藝術家和工匠以自然結構為靈感創作。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通過觀察鳥類飛行姿態,設計飛行器草圖,為仿生藝術奠定了重要基礎。

20世紀後,仿生學(Biomimetics)成為科學界的焦點,並延伸至設計、建築、時尚與藝術等領域。藝術家尼基塔·米哈伊洛夫(Nikita Mikhailov)便以昆蟲骨架為靈感,創造出自然與金屬結合的雕塑作品,展現仿生藝術的多樣性。

 

水母造型的飾品

 

常見的仿生藝術形式


仿生藝術不僅重現自然的視覺形式,更著重對自然結構、機制與行為的轉化。以下為常見的仿生藝術形式:

一、形態仿生(Form Biomimicry)
模仿自然界生物的外觀與結構特徵,注重線條、紋理、色彩等視覺元素。
Recovery海螺系列中反覆出現的螺旋外型,以及水母觸索耳環模擬生物觸角皆是由本概念出。同時2025發行的基本款單品也抓住水、風元素的律動,轉化為設計的線條語言。

二、運動仿生(Motion Biomimicry)

模仿自然界生物的動作機制與行為模式。
Recovery海螺與水母的系列中參照他們各自的演化過程,海螺堅硬的防禦結構,水母則展現柔軟、適應環境的生存策略,兩者形成鮮明對比,體現演化過程中的動態平衡。


三、行為仿生(Behavioral Biomimicry)
模仿自然生物的行為模式或群聚行為。本次RECOVERY推出的水母浮游戒與耳扣,靈感便來自 “水母爆發"——水母族群因環境的變化在短時間內大量激增的現象。


四、結構仿生(Structural Bionics)
借鑑動植物的結構特徵,以設計出穩固且符合人體工學的形態。本次系列中的耳掛設計,參考了螺類的渦旋結構,呼應人體耳部的構造,確保佩戴舒適性與穩定性。

 

 

仿生藝術的未來


時代的進步,科技與藝術持續的多元發展,仿生藝術已延伸出許多的形式,如:感知仿生(Sensory Bionics)、數位仿生(Digital Bionics)、環境仿生(Environmental Bionics)等等。RECOVERY 2025 的仿生系列,是向自然智慧致敬的一次探索,將生物演化的設計語言轉化為佩戴美學,傳遞生命與創造的動態平衡,歡迎有興趣的大家與我們一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