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最近流行的宮廷劇,穿件衣服穿得那麼華麗複雜、生活起居那麼多細節裝飾。
但現在這些文化已經被現代化取代至今,再看看這些華麗的畫面,也是一種帶有新鮮感的浪漫。
不過這歷史華麗的美好留在過去吧,否則假設今天睡過頭出門,
你要像宮廷劇主角一樣,穿得那麼複雜,可能上班就要遲到啦。
在這裡感謝極簡的思維讓我們還可以偶爾睡過頭。
現在的生活起居上我們從表面可以淺顯易見大眾正處於簡約主義的潮流之中。
穿著上,現在多數人喜愛素面簡約的剪裁。
流行上,音樂有著重複節奏與音節的結構。
起居上,簡單風格家飾與裝潢總是嚮往。
文字上,總是鬆散的文體,沒華麗辭藻了。
但簡約,不是僅止於外在形式上。
過去極簡主義在藝術圈很久以前早就流行過了,
從60年代的藝文圈的極簡主義、到近期21世紀開始的生活與時尚的簡約主義
他們兩或許不一樣。
但皆是一個指向不具負擔的呈現本質。
「簡單、乾淨、極致整齊舒服。」
是現代人在繁忙中,追求的一片尋回本質的淨土。
但極簡到至今的簡約,思維上其實不是那麼簡單。
-
極簡藝術
(Minimalism)
在藝術史學上又稱極限藝術、低限藝術,
是在藝術史上的一種開始於二戰後60年代的藝術風格,在當時是一個全新意義和型態。
早在20世紀初期的現代主義就開始升起了作品中減少作者本身訊息的端倪
例如德國的包浩斯、蒙德里安、克萊恩....等等皆為20世紀初期極簡藝術的開路先鋒。
國立包浩斯學校(德語:Staatliches Bauhaus),是一所德國的藝術和建築學校,講授並發展設計教育。
伊夫·克萊因 (Yves Klein,1928-1962)是行為藝術最早的推動者,同時也被視為極簡主義和普普藝術的先驅。知名於單色畫創作。克萊因所使用的單色畫藍色、經典至今人們稱為「克萊恩藍」。
直到20世紀中期、1960年代左右,在美國興起了極簡藝術,當時在紐約曼哈頓多數的藝廊都是展出極簡藝術的藝術品。
消除了作品中多彩和具體的事物與內容,去除裝飾,在畫面上呈現著極端的幾何抽象的輪廓。
採用材料原始的質感,以極致重複或是平均的方式消弭視覺上藝術家本身主觀意識的可能。
而當時的極簡主義也廣泛到文學、音樂,更是到生活中的建築。
去除裝飾、中性且極簡的呈現。極簡主義藝術家主張,不將把他自身放入其中,而是
「你看到是什麼那就是什麼了。」
用理性的方式,把想像與思考空間都留給觀者了。
法蘭克・史帖拉Frank Stella, Turkish Mambo,1967
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Galvanized Iron,1973
至於為何會在這個時空背景,出現了極簡主義。
主要在這個時空被生成的原因:工業發達
畢竟在開始發展工業的環境,要做出又直、又正、又光滑的東西何其容易,在當時這是一種新奇的感受。
也最具冷聚、中性、完美、毫無干擾。
-
另外一點,先抽離刻板的歷史上偏見。
在戰後的歐美國家盛行禪學,因為人們從戰爭後在禪學上獲得啟蒙與領悟。
以冷靜的視角觀看事情與物品,要不加干擾的方式去看待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然而在混亂的戰後,人們正是需要追求心靈上某些平靜的淨土。
內心被戰爭摧殘的混亂,更是需要淨空、整理到乾淨,藉此獲得心靈裳的療傷。
在極簡主義在生活上,更是以種理性將我們與材料之間的關係,來審視真正需求,無形中在禪意帶入生活之中。
而極簡藝術上,藝術家所給予的作品,是讓觀者用誠實來審視,將焦點聚在自身的思想與情感。
那個空與無的概念,是某種包容,也是令人看清現況解決問題獲得解套的空間。
漢斯・哈克Hans Haacke, Blue Sail, 1964/1965 。
由於極簡主義的作品解讀初衷是觀者自由心證的,
在這種自由詮釋的空間下,至今許多設計師也從中獲得自己新的詮釋,將過往的極簡的侷限解禁,走出許多新的方向。
進而推進20世紀開始的簡約主義的設計哲學。
那是一種時尚潮流
一種文化傾向
一種藝術家理想主義的探索
還是一種美學定義
或是一種哲學教育
簡約主義主張「由多入簡」的形式,較更屬於我們現在生活的現況。
與60年代極簡主義本身就是直接呈現「簡」的邏輯上有先許不同。
但他們相同的是都在尋找本質,尋找研究對象、材料、形式及空間的真正價值。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巴塞隆納德國館 Pabellón alemán,1929 。
「Less is More」
20世紀德國建築設計師密斯‧凡德羅的名言
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美學。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